软件优化不是性能吞噬兽
许多软件已经针对现有硬件进行了高度优化,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多核和多线程,从而提高了总体性能。比如游戏会在不同的核心上处理物理计算、AI、渲染等任务,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核心能被充分利用——以3A游戏为例,大多数游戏也不过使用6~8个核心/线程,哪怕大型开放式游戏,也几乎没有超过12个核心/线程的。注意这里还着重针对性能核心而言,像Intel这种P+E核心在很多应用中,都是优先调用P核的。
比如你是游戏直播达人,有游戏+直播的双重需求,6核心12线程的CPU都足够使用。当然,像视频编辑、3D设计渲染、编程(如使用C++或Java)、测试开发、虚拟化和容器化应用这些还是核心/线程越多越好。
图片来自网络
用户需求变了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电脑CPU的性能已经足以满足日常需求(例如网页浏览、办公软件和多媒体播放、游戏等)。除非是对特定高性能应用(如视频编辑、3D渲染和大型游戏)有需求,否则很少有人需要最新最强的CPU。另一方面,手机、平板等移动设备的普及,让原本只能在电脑上操作的应用可以随时随地实现,电脑不再是核心设备,它的作用本质上在弱化。
图片来自网络
显卡(GPU)与AI计算(NPU)的需求变化
越来越多的计算任务正在转移到显卡(GPU)和专用加速器(如AI加速器)上——高效的并行计算能力非常符合目前的应用需求,X86 CPU这种通用处理器现在面临最大的困境其实也在这里:复杂全面的算力是“英雄无用武之地”。
总的来说,虽然单纯依靠提升时钟频率和晶体管数量的方式难以继续显著提升CPU性能,但通过架构优化、能效改进和软件优化,现代CPU仍在不断进步。而对于普通人来说,现有CPU性能已经足够强大,性能过剩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。所以这里也建议大家购买CPU的时候多关注能效比问题,而不是单纯的性能输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